2025-10-17
新聞發佈
全台首創!老教室引進日本教材推「孟婆體驗」 喝下孟婆湯,化身旅人走進失智世界!台北場圓滿落幕!

為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的刻板印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推廣老化教育的品牌「老教室」,繼「彭祖體驗」、「鐵拐體驗」後,再度推出「孟婆體驗」全新課程,並於15日首次在台北舉辦工作坊。這也是全國首度引進日本 issue+design 《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教材並獲授權認證的課程,「老教室」團隊進一步結合台灣文化與教學特色,打造沉浸式的學習旅程。
課程推動的初心來自於失智症正快速成為台灣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等於每100位長者就有8人罹患失智症。衛福部更推估未來20年,平均每天將新增48位失智者,平均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這些數字顯示失智議題離我們越來越近。然而,仍有高達8成民眾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認知,甚至將其誤認為「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延誤就醫,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也有超過8成的失智者坦言曾遭遇歧視與異樣眼光。
喝下孟婆湯,化身旅人走進失智世界
「老教室」組長徐昊平指出,之所以取名為「孟婆體驗」,是因為傳說中喝下孟婆湯會忘記前塵,就像失智者逐漸失去記憶一般。課程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一場「旅行」,參與者將在一開始飲下特製的夢幻紫色「孟婆湯」,象徵轉換身份,正式化身為「旅人」,從失智症者的第一人視角出發。隨著影片與故事引導,參與者將搭上記憶逐漸消逝的「神秘巴士」,一路探訪「無臉族村落」、「結帳高牆」、「時間宮殿」、「衣袖隧道」等奇幻景點,親身感受失智症者在「記憶喪失」、「感官失調」、「時間錯亂」與「經驗混淆」下的世界。
徐昊平表示,在「旅行」過程中,參與者也將運用「認知功能障礙卡」來推敲失智症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為什麼長輩抗拒洗澡、不去廁所,或不再認得家人。以「不認得妻子」為例,可能來自臉孔辨識障礙,也可能是時間錯亂或經驗混淆。透過推理,學員能夠找到背後的可能成因,進而再利用「行動靈感卡」設計出更友善的互動方式,例如透過家庭相簿幫助連結臉孔與名字。
台北場的工作坊吸引許多家庭照顧者或長照相關領域人員參與,甚至有教育人員,想帶領學生進行高齡銀髮課程。其中75歲的林阿嬤說,她一直覺得自己因為老化已經有失智的初期症狀,但她其實不知道真正的失智是什麼樣的狀況,所以,希望透過參與課程,可以更了解失智可能面臨的狀況。也有從事長照服務的學員表示,雖然已上過失智症相關的課程,但工作坊從失智症者的視角出發看待其行為,而非從醫療或病理的角度討論,是很重要的視角,也提醒自己身為服務提供者,需要傾聽失智症當事人自己的想法,並陪伴他們一起找到能在社區生活的方法。
課程後,學員也透過問券分享心得,有學員提到學會更正向面對失智,也更了解有些行為,不是失智症者故意要去做;也有人提到,更了解失智者會遇到的生活窘境,就能多方面的設身處地與同理,也有人說,因為爺爺奶奶都是失智症患者,除了居家問題外,也經歷了許多譫妄、走失、報警等情境,感觸良多,很感謝謝弘道辦理這個課程,讓更多人理解並包容失智症。
從症狀到人,用同理心走進失智世界
弘道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瑋芩表示:「孟婆體驗」不是要模擬痛苦,而是以「旅行+推理+對話」的方式打造沉浸式學習:由奇幻景點引發感官體會,再透過卡牌推理練習換位思考,最後把洞察化為可行的「行動靈感」。參與者一步步理解失智者的日常挑戰,學會以理解與耐心回應,最終,看見的不只是症狀,而是人。
她也強調,若無法理解失智長者的身心與行為改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會身心俱疲。相較於艱澀的醫學文本,「孟婆體驗」以旅行地圖及互動情境,讓大眾以直觀、深刻的方式建立正確認知,把同理落地成為具體做法,從推理走向行動。
兩個家庭的故事,展現理解失智的起點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團隊聽過許多真實故事。其中,一位在台北教書的老師發現母親短短一週內每天都買一模一樣的麵包,懷疑她罹患失智,但父親卻以「只是老了」否認病情,甚至痛罵她不孝。直到一兩年後,母親病情惡化,經常懷疑父親偷錢,才終於帶她就醫,診斷為中度阿茲海默症。醫師直言,若能及早治療,退化速度就不會那麼快。
另一個故事來自台中一位洗衣店阿姨。她的父母雙雙罹患失智,三姊妹輪流照顧,長期背負沉重壓力。擔心家族遺傳,他們甚至成立「失智照顧專款」,為未來可能的照護開銷預先準備。這提醒我們,失智不僅是醫療議題,更與家庭與社會支持息息相關。
「老教室」組長徐昊平表示,「孟婆體驗工作坊」課程時間約2–3小時,適合15–30人參與,內容包含失智現況介紹、沉浸旅程、案例推理與行動分享,課程適合國高中、大專院校、企業、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政府單位等單位申請。
課程推動的初心來自於失智症正快速成為台灣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等於每100位長者就有8人罹患失智症。衛福部更推估未來20年,平均每天將新增48位失智者,平均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這些數字顯示失智議題離我們越來越近。然而,仍有高達8成民眾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認知,甚至將其誤認為「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延誤就醫,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也有超過8成的失智者坦言曾遭遇歧視與異樣眼光。
喝下孟婆湯,化身旅人走進失智世界
「老教室」組長徐昊平指出,之所以取名為「孟婆體驗」,是因為傳說中喝下孟婆湯會忘記前塵,就像失智者逐漸失去記憶一般。課程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一場「旅行」,參與者將在一開始飲下特製的夢幻紫色「孟婆湯」,象徵轉換身份,正式化身為「旅人」,從失智症者的第一人視角出發。隨著影片與故事引導,參與者將搭上記憶逐漸消逝的「神秘巴士」,一路探訪「無臉族村落」、「結帳高牆」、「時間宮殿」、「衣袖隧道」等奇幻景點,親身感受失智症者在「記憶喪失」、「感官失調」、「時間錯亂」與「經驗混淆」下的世界。
徐昊平表示,在「旅行」過程中,參與者也將運用「認知功能障礙卡」來推敲失智症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為什麼長輩抗拒洗澡、不去廁所,或不再認得家人。以「不認得妻子」為例,可能來自臉孔辨識障礙,也可能是時間錯亂或經驗混淆。透過推理,學員能夠找到背後的可能成因,進而再利用「行動靈感卡」設計出更友善的互動方式,例如透過家庭相簿幫助連結臉孔與名字。
台北場的工作坊吸引許多家庭照顧者或長照相關領域人員參與,甚至有教育人員,想帶領學生進行高齡銀髮課程。其中75歲的林阿嬤說,她一直覺得自己因為老化已經有失智的初期症狀,但她其實不知道真正的失智是什麼樣的狀況,所以,希望透過參與課程,可以更了解失智可能面臨的狀況。也有從事長照服務的學員表示,雖然已上過失智症相關的課程,但工作坊從失智症者的視角出發看待其行為,而非從醫療或病理的角度討論,是很重要的視角,也提醒自己身為服務提供者,需要傾聽失智症當事人自己的想法,並陪伴他們一起找到能在社區生活的方法。
課程後,學員也透過問券分享心得,有學員提到學會更正向面對失智,也更了解有些行為,不是失智症者故意要去做;也有人提到,更了解失智者會遇到的生活窘境,就能多方面的設身處地與同理,也有人說,因為爺爺奶奶都是失智症患者,除了居家問題外,也經歷了許多譫妄、走失、報警等情境,感觸良多,很感謝謝弘道辦理這個課程,讓更多人理解並包容失智症。
從症狀到人,用同理心走進失智世界
弘道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瑋芩表示:「孟婆體驗」不是要模擬痛苦,而是以「旅行+推理+對話」的方式打造沉浸式學習:由奇幻景點引發感官體會,再透過卡牌推理練習換位思考,最後把洞察化為可行的「行動靈感」。參與者一步步理解失智者的日常挑戰,學會以理解與耐心回應,最終,看見的不只是症狀,而是人。
她也強調,若無法理解失智長者的身心與行為改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會身心俱疲。相較於艱澀的醫學文本,「孟婆體驗」以旅行地圖及互動情境,讓大眾以直觀、深刻的方式建立正確認知,把同理落地成為具體做法,從推理走向行動。
兩個家庭的故事,展現理解失智的起點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團隊聽過許多真實故事。其中,一位在台北教書的老師發現母親短短一週內每天都買一模一樣的麵包,懷疑她罹患失智,但父親卻以「只是老了」否認病情,甚至痛罵她不孝。直到一兩年後,母親病情惡化,經常懷疑父親偷錢,才終於帶她就醫,診斷為中度阿茲海默症。醫師直言,若能及早治療,退化速度就不會那麼快。
另一個故事來自台中一位洗衣店阿姨。她的父母雙雙罹患失智,三姊妹輪流照顧,長期背負沉重壓力。擔心家族遺傳,他們甚至成立「失智照顧專款」,為未來可能的照護開銷預先準備。這提醒我們,失智不僅是醫療議題,更與家庭與社會支持息息相關。
「老教室」組長徐昊平表示,「孟婆體驗工作坊」課程時間約2–3小時,適合15–30人參與,內容包含失智現況介紹、沉浸旅程、案例推理與行動分享,課程適合國高中、大專院校、企業、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政府單位等單位申請。